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18日,阴云笼罩着北京城,在这个略显灰暗的日子,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各项活动拉开帷幕。

圆明园大门口的小马路已然拓宽,车水马龙,行人如织,150年前英法的强盗行径只能从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读出,“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这一天,雨果的半身雕像在圆明园揭幕,今后,这位文坛巨匠将永久伫立在大水法遗址东侧,用哀伤的目光注视着被英法联军烧毁的“万园之园”的残垣断壁。

这是一幅悲凉的场景,而这种悲凉的记忆在中国的大地上轮回上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被楚霸王一把大火付之一炬;唐帝国都城长安的繁华先遭安禄山践踏,后遭朱温蹂躏,终至荡然无存;大艺术家宋徽宗修建的“艮岳”奢华程度绝不亚于圆明园,但金国的铁蹄转眼间就把它化为灰烬。

可以说,每一个朝代的衰落,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而数百年的物质积累更是迅速灰飞烟灭,圆明园的悲剧只是其中之一,它是晚清衰落的诸多悲剧的一个。纪念圆明园罹难,感慨、叹息、甚至愤怒之余,更多应该是反思。反思如何打破这个笼罩中华民族的盛衰循环。

对此,毛泽东曾经信心十足。抗战胜利后,黄炎培先生赴延安拜访毛泽东,他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这个规律?”当时,毛泽东信心十足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种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还值得反思的是,火烧圆明园时民众的态度。150年前的10月18日,为了让大清人民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英法联军放火前,专门在北京张贴中文小广告,公布了放火的时间,并向北京人民作出了解释:“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的大清国民看到告示后,丝毫没有为即将发生的事情操心,而是对其蹩脚的语法大笑不已。

那时的圆明园,不是像今天的颐和园一样是旅游胜地,而是皇室的私家园林,民众敢擅入者死;那时的清朝,洪秀全在南方起义,声势浩大,拥趸众多。一个失去民心的清政府的皇室私家园林的被毁,很难让民众真正的痛心疾首。或因为此,谴责英法的最著名言辞竟然是远在法兰西的雨果先生所说,而不是清朝的士大夫或文人。火烧圆明园,是否触动了京城的百姓?不好说。但可以猜度的是,基于落后的农业社会、尚未生发的国家概念、森严的等级统治这一现实,烧圆明园跟普通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故而也没有过于关心的理由。

需要反思之处在于,民心始终是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大清的衰落既是文明和体制的衰落,更和统治集团和民众的隔离息息相关。经过150年的探索、追求、奋斗,今日之中国GDP已然居世界第二,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强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诸如使馆被炸、美国航母近南海、钓鱼岛事件等侵害中国权益的事情发生时,民众会自发地行动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和清末民众的混沌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还不够,当贪污腐败横行,当暴力强拆侵害百姓利益时,当百姓无法真正当家作主时,GDP的力量是虚弱的,大清时中国GDP的历史地位,并不比今天差啊!唯民众的觉醒,经启蒙后的真正觉醒,才是真正的强大。

可以确信的是,只有国家强大,且有着爱这个国家的民众,有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民主关系,一定可以避免圆明园的悲剧再在中华大地上重演。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