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11月29日开始,全球气候谈判代表将齐聚墨西哥坎昆举行为期两周的全球气候变化峰会,继“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继续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而谈判。

坎昆会议拉开大幕,美国的角色受人关注。作为最大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承诺做什么,关乎会议的成败。

美国对气候变化不积极

从近些年气候变化谈判的历史看,美国扮演的是个消极的角色。总体而言,气候变化一直是欧洲国家领衔,发展中国家道义上支持,但限于自身的地位,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从《京都议定书》开始,就被国内政治所左右,被国内的利益集团所挟持,一直不肯签署。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美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参与国之一,既不批准该条约也不从条约退出。这是因为,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国参议院就以95票对零票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不得签字同意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的条约”,因为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但1998年11月12日参加谈判的副总统戈尔仍然象征性的签了字。考虑到参议院当时的态度不可能通过该条约,克林顿政府没有将议定书提交国会审议。后来,共和党政府执政,布什总统和石油化工利益集团的密切关系,更使得限制排放的措施都难以通过。

布什时代,美国人继续享受着廉价的汽油,对气候变化、新能源之类的事不太感兴趣,更不屑于签署受制于国际社会的条约。2001年3月28日,布什政府明确表示反对《京都议定书》,理由是它“违背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对发达国家有失公允”;三个月后,布什公开表示仍然不能确定“全球变暖到底有多大部分是由人类造成的”。2004年谋求连任的竞选活动中,布什重申他对于《京都议定书》的看法,认为“美国加入的话,代价就是会使美国人丢掉许多工作岗位”。

而在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同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串数字: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

奥巴马接过戈尔的枪

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基于民主党的传统,采取了不同于布什的政策。2008年11月18日,在当选后的两周内,他通过录像向在洛杉矶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发表演讲,明确表示,气候变化“将继续削弱我们的经济,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我的总统任期将标志着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担当领导的新篇章。”

这番话,显示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布什时代的结束和奥巴马时代的开始。紧接着,他同前副总统戈尔会面,强调,美国将重新积极参与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的谈判,通过国际协定来确保每个国家都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并“帮助领导世界走向一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全球合作的时代”。

奥巴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振兴美国经济的工作是一致的,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美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能够创造出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为此,奥巴马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计划,准备未来的10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创造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到2012年使美国的电力有 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25%来自可再生能源;建立一个“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控制大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把二氧化氮的排放减少80%。他的目标很明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美国要起领导者作用。

然而,凡事知易行难,美国还没有做好当领导者的准备。因为它对其他各国提出的要求多,而自身愿意承担的义务缺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在减排目标方面奥巴马没有进一步的承诺,根据《巴厘路线图》,美国的减排目标和其他发达国家应该有可比性,但美国的减排目标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有,也是和布什任内的气候政策有可比性。

美认为可能达成“平衡的一揽子成果”

而今,坎昆会议来临,美国政府会做些什么?笔者认为,各国应该给美国压力,让它迈出一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对这一步的幅度不要有着过高的期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的国内形势使然。

11月2日的美国中期选举,美国共和党上演“王者归来”,夺回众议院,并大大削弱民主党在参议院的控制权,这必将给奥巴马的内政外交带来掣肘。美国的外交向来受国会的制衡,一战后“国联”成立,国会不批准,结果威尔逊总统提议的这一国际组织竟然和美国无缘。气候变化方面也是如此,美国在坎昆会议上如果让步太多,国会不同意;如果太强硬,其他国家不愿意。因此,美国所面临的是如何寻求平衡的问题,这意味着,谈判、讨价还价、唇枪舌剑是这次会议的必然。

共和党的势力范围包括哪些石油大亨,这些人天然会反对新能源方面的建设,民主党在参议院的势力削弱,更是增加了美国国内通过相关法案的难度。美国众议院于去年6月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称气候法案)。不过,这一法案在参议院审议中举步维艰,在几易其稿、内容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仍迟迟未过参院关。在代表共和党保守势力的“茶党”支持下,肯塔基州共和党人兰德•保罗、佛罗里达州共和党人马尔科•鲁比奥均成为新参议员,这二人此前均表示,尽管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但他们并不相信这种观点。

吸纳了不少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共和党已掌控美国众议院,而参议院反对全球变暖观点的势力也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让美国国会短期内通过一项全面调整能源和气候政策的立法,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具体操作层面,奥巴马的减排底气建立在可以通过环保署监管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不过,这一所谓“杀手锏”也遇到共和党人的回击。国会试图通过法案剥夺环保署的这项权力,环保署今后监管温室气体排放时必将面临更大阻力。

对于坎昆会议的前景,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也出言谨慎,他说,坎昆会议或达成“平衡的一揽子成果”,他10月份在在北京的记者会上说,这些成果会在减缓、透明度、资金、技术转移和REDD(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议题上;因为包括的议题很多,所以一揽子成果“应该是平衡的”。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