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或是梦魇,或是机遇;或是上升的关键点,或是悲怆的起跑线。高考改变命运的3天,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有特殊的感受。而海外媒体,也从不同角度解读高考。

今年,中国有933万人参加高考,注册参加2011年高考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4万人,这是连续第三年考生人数减少。合众社67的消息说,主要是因为高中生人数下降,而高中生人数减少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结果。报道认为,考生人数减少的趋势也许会持续数年。

这篇报道还为大学担忧,因为由于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减少,中国的大学将面临财政压力。报道援引教育部一名官员的话说,较低的入学率将迫使各个大学改善教育项目的质量和结构。

经过多年盲目扩招的冲动、做大做强的激情后,大学也该回归正常了,而考生的减少,意味着争夺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那些混日子的大学,可要小心后果了。

英国广播公司看到,今年高考录取率为72.3%。中国高考曾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随着大学扩招以及民办大学的出现,高考已经不复当初那种惨烈之况。目前各大专院校担心的是该如何随着考生数量的逐年减少调整自身发展策略。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称,高考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官方提出“一年多考”的改革,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另一个呼声甚高的高考改革是流动人口子女的考试地点问题。目前的政策规定,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是城市大批流动人口子女存在着就地参加高考的切实需要。

朱清时筹建的南科大未得到教育部批准,决定自主招生,该校录取的45名考生全部拒绝参加高考,成为今年高考引人注目的事件。英国广播公司认为,正在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极大地挑战了中国的高考制度。

德国媒体从高考压制创新的角度看问题。德国之声的报道援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话说,教育制度将学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创造力受到挤压。中国的教育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考试包括现在的高考都有标准答案。所以老师、家长倾向于鼓励学生去牢记、去遵循标准答案,而不是鼓励你去质疑和批判。德国之声认为,对标准答案的刻板追求,对批判性思维的否定,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这个报道出自德国媒体实属正常,因为德国人的批判精神和理性分析精神闻名世界,这也正是德国多年强盛的原因。不过,德国之声也明白,高考还得考下去。在毛泽东时代,一度以阶级出身、政治倾向、对党的忠诚度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上大学。现在很多人担心,如果没有高考,有钱人和高官的小孩会占尽优势。但是,高考其实也不是真的公平,因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如城市的学校。

换句话说,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中国社会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只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和地区不平衡,以及自主招生沦为权力的盛宴,高考的公平性大为下降。

爱尔兰的媒体从作弊角度谈高考。67,《爱尔兰时报》的文章说,中国试图阻止高考作弊。文章认为,教育在中国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产业,而且,从哲学家孔子在唐朝(公元618年到907年)帮助确立通过考试遴选官员的制度以来,高考就竞争激烈。不对吧,孔子是唐朝人?看来,老外对中国的历史了解不多,应该补课!当然,它把中国的教育称作产业,还是实事求是的,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就是当做产业来经营。

言归正传,接着说作弊。报道说,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取措施防作弊。在河南,不能戴表到考场,橡皮和尺子要严格检查,有些考场安装了金属探测器、手机信号屏蔽器和无线耳机探测器,可谓以高科技对高科技,毫不含糊,可谓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如果这些人把作弊和防作弊的智慧用来做来正事,说不定,中国人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