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这是5月底给《凤凰周刊》写的一篇文章,后来在北外的青年学者研讨会上作为论文,进行了讨论。

简而言之,南海问题的难点在于美国的插手和东盟的联合,而这两点都已经成为现实。下一步,如果在中国在东盟层面或中美安全磋商时提起南海话题,将正入圈套;如果不提,就是拒绝国际协商解决问题。

下面是大致背景情况的梳理。我认为,如果动武,打越南而不是菲律宾;但是,谨防为转移矛盾或受民族主义激发而“教训越南”的思路。当下,三桶油(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应赶紧去打几口井,别光想着涨价,打井抽油才是硬道理。

 

全文如下:

这是一片危机潜伏的海域。

对中国的南海海域,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均宣称拥有主权,并逐步采取行动,越南和菲律宾更是不断推进油气探测计划。

全球40%的海上运输都需经过这片海域,这一地区的控制权都意味着重要的战略利益。菲律宾依仗美国抗衡中国,此举正中美国下怀。

 

 

邀各大石油公司进驻南海海域

塔里斯曼能源公司(Talisman Energy Inc),和中海油、中石油都有合作,同时也是国有的越南石油公司(PetroVietnam)的合作伙伴。这家加拿大的独立石油生产公司准备明年在中国海域进行钻探。菲律宾总统阿基诺的发言人里克·卡兰丹格透露,塔里斯曼钻探之地,正是中国3月份启动渔政船巡逻之地。

塔里斯曼的市值在加拿大的石油公司里名列第三,该公司CEO约翰·曼佐尼(JohnManzoni)高调表示:“我们有合法的许可”,下一步“以正常速度”开展工作。

塔里斯曼的标段是133、134,这个油田1992年卖给了Crestone能源公司,如今为总部位于休斯顿的Harvest Natural Resources(HNR)所拥有。HNR公司CEO詹姆斯·埃德米斯顿说:“中国曾暗示非常关切,或许会以某种方式加以干涉。”

这项涉及多国的复杂合作,正是越南、菲律宾等国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操作路径。

越南将南沙海域划分为上百个油气招标区,近年来,越南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不断签订勘探、开采石油与天然气合同,俨然成了一个国际合作领域。这种模式已有多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从1981年至2002年,越南已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越南出口原油的总价值56.6亿美元。仅石油这一项为国民经济带来的收入,就占当年国家预算的30%。

除了采掘石油、天然气,越南采取了诸多图谋把中国南海据为己有的措施。

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从70年代起,越南、菲律宾等国便派兵对岛礁实行军事占领。目前,在这个海域的49个岛礁中,越南占有29个。

中国从未承认过越南单方面的占岛行为,但多年来越南不仅将所占岛屿划入越南相应的行政区,而且从2007年起就一直在这些人烟稀少的岛屿开展所谓的“议会选举”。

据越南《青年报》报道,如今这些岛屿的所谓居民主要是渔民和一些“劳改人员”。从2005年以来,越南边防军和各种兵种的退役人员开始大量移居,并享受着越南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

印度尼西亚也不甘寂寞。2005年9月19日,在印尼巴布亚岛的阿拉夫拉水域,中国“福远渔132”号渔船,遭印尼海军炮击,造成中方船员1死2伤。

 

 

中国驱逐越南探油船

面对南海局势,一向奉行韬光养晦政策的中国官方,于2010年7月突然转变口风,宣称“南海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笔者从接近中国外交部高层人士处获悉,此举源于外交部一位工作人员给中央提交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促中央高层下决心“保卫南海”。

进入2011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月,中国最先进的渔政执法船——中国渔政310船在广东湛江隆重下水,驶向“深蓝”,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

4月,中国向联合国递交普通照会,称菲律宾曾多次入侵强占中国南海领土,导致争端进一步升级。

在中国2009年5月出版的地图中,中国将超过南海区域面积80%的U形地区纳入“九条断续线”版图。

对于中国保卫海洋权益的举措,菲律宾也采取了相应手段。

3月2日,一艘国际能源论坛的船只由于跟随中国巡逻舰而误入这一争议地区;菲律宾海军派出两架喷气式飞机与中国舰只对峙。军事方面,总统阿基诺三世从能源部划拨了80亿比索(约合1.83亿美元),用于南沙群岛附近军事人员的训练和长期部署工作。

就中国以“九条断续线”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向联合国提交照会。他们称,中国此举违反了国际海洋法、侵犯了菲律宾主权。

由于中菲局势紧张,阿基诺三世原定于5月末的首次正式访华被迫取消;新的访问时间还未确定。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访问菲律宾时与菲律宾领导人约定,双方要避免引发地区冲突和军备竞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5月27日,越南政府称,“三艘中国巡逻艇在南海骚扰一艘越南探油船,不但破坏探油船上的设备,还警告它侵犯了中国海域。”另外,越南要求中方“自我克制,不要一再做出侵犯越南主权的行为,并要求赔偿越南探油船的损失”。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南海地区或将面临新的“冲突”。报道评论说,中国和越南的此次“冲突”将引发中国在东南亚地区邻国间的不安情绪。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应说,“越方在中国管辖海域开展油气作业活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权益和管辖权,中方主管部门采取的行动,完全是在中方管辖海域进行的正常海洋执法监察活动。”

不过姜瑜也强调,中方始终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我们愿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寻求妥善解决有关争议的办法,认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切实维护南海稳定。”

 

 

 

借美国之力抗衡中国

彭博通讯社认为,中国南海周边国家之所以比以往更为激进,主要是因为受到了美国的鼓动。

阿基诺三世对南海宣称主权的行为与华盛顿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菲律宾已向美国购买了一批海军设备,用于南海海域的巡逻;其中包括一艘大型“汉密尔顿”级巡防舰。4月28日,菲律宾新闻频道GMA报道说,计划将用于军事训练的80亿比索能源安全基金中的大部分付给恶名缠身的军事承包商——美国黑水公司(该公司现已更名为Xe公司)。

美国黑水公司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负责维护从前的美海军驻菲基地——苏比克军事基地,为阿富汗和伊拉克训练来自全球的雇佣兵。而此次,黑水公司将负责训练和支援菲律宾派往争议海域军事设施执行任务的士兵。该公司是否还将同时负责石油开采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尚不明确。

对于菲律宾政府借美国之力抗衡中国的做法,菲律宾媒体表示赞赏。5月26日的《菲律宾星报》撰文称,斯普拉特利群岛(即南沙群岛)不仅仅是中菲之间的争端,美国的利益在此也有呈现。跟美国失去菲律宾和关岛的基地的意义相比,菲律宾的诉求和超级大国的全球利益相比简直就是侏儒——这里的超级大国,就是指美国和中国。

这篇文章认为,菲律宾“不是超级大国中国的对手”,中国可以忽略菲律宾的诉求,用武力得偿所愿。但是,中国领导人明白,这不是解决中菲冲突的最好方式。

菲律宾依靠美国,正符合美国的战略诉求。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观点非常具有挑衅性。在去年7月进行的东盟安全问题论坛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表了讲话,表达了插手中国南海问题的企图。她说:“南海问题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有权利参与亚洲海事问题,南海争端的解决应参照国际法。”

《菲律宾每日询问者报》5月25日的报道认为,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停靠菲律宾是提醒中国,菲律宾与美国有牢固的军事伙伴关系,两国有共同防御协定。

有消息人士称,由于自3月11日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及核危机以来,日本一直忙于本土救灾工作,因此美国意欲利用菲律宾来填补这一空白,从而维持亚洲的安全与稳定。在表达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渐增势力感到担忧的同时,该消息人士指出,“美国视菲律宾为一个长期可信任的盟国,而且因日本遇灾、力量削弱而出现的空白,也将由菲律宾来填补。”

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沃尔特•洛曼(Walter Lohman)指出,美国连续将菲律宾安排在“高度优先”位置的举动表明,美国已将菲律宾视为“盟国及安全合作伙伴”。

从种种情况看,中国解决南海问题面对两大难题。

第一,如何应对美国因素。菲律宾等国借美国之力抗衡中国,是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最大难点。随着中美军事交流的进展和亚太安全磋商机制的确立,中国需要注意,不要把南海问题变成中美问题。

第二,如何防止东盟国家联合。虽然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之间在南海海域的归属上也有争端,但他们有可能选择在东盟这个平台上,合力对付中国。3月,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分别对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进行了访问,希望在多边发展和南沙群岛的石油开采等问题上获得东盟的支持,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排除在外。随着南海问题的不断升温,即将成为东盟主席国的印尼开始借助南海问题要求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谈判,试图把南海问题变成多边谈判。

而从更深远的战略性选择上,对中国而言更为艰难。奉行韬光养晦多年的中国外交,如今面临着“中国威胁论”,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兵不血刃地解决领土争端,才是最高智慧。或者,至少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后面那四个字落到实处。一旦选择开战,那可能意味着中美对抗,结果不容乐观。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