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钢铁咨询公司麦普斯公司调查表明,中国去年的钢产量为6.72亿吨——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而不是中国当局公布的6.27亿吨。
对于中国各类数字的不准,早已习以为常,GDP增速、房价涨幅、CPI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一直被外界质疑,但对于那些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工厂造出来的产品,数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真实的东西在那儿,说少了或者说多了都没多大意思。
正因为如此,我看到英国媒体这篇报道才瞪大了眼睛好好读了读。少报钢产量,着实是件让人惊奇的事。20世纪50、60年代大炼钢铁那会儿,大家砸锅卖铁炼钢,为了就是赶英超美的伟大目标,可如今钢产量占了世界一半的时候,竟然少报,这背后有什么隐情?
为求证外媒报道的真实性,我查了查相关数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生产粗钢突破6亿吨,达到62665.4万吨,比上年增长5308.7万吨,增长9.26%。中钢协称,总体看,去年全年粗钢产量偏高。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说。2010年前4个月,中国粗钢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5.3%,其中最高的4月份生产粗钢一度达到5540.3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6.74亿吨的水平。
可以看出,即便是对外宣布的6.27万吨,也偏高,不符合国家要求;而如果按照前4个月的增幅,肯定远远超过国家的要求。
让数字符合要求,有两个办法,一个难,一个简单。难的办法是切实减产,那就要让有些地方的工人下岗,工人下岗是政治问题,地方政府肯定不同意;地方政府不同意的事,上边的压力再大也没有太好的效果,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乎,简单的办法出来了,改数字。
即使不是改,小小的调整一下也似乎在清理范围之中,GDP增幅、房价涨幅、CPI等数据,都是可以调整的。比如说,中国各省的GDP几乎都比国家的GDP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媒体大可不必认为这是瞒报。这不是瞒报,这是技术调整而已。
这种调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人对于数字,不像西方那么在意。中国人习惯了“差不多”、“基本”、“还行”等模糊语言,这种语言模式也影响思维模式,那些在数字上较真儿的人容易被当成钻牛角尖儿。对此,即便是懂一点点汉语的老外恐怕也感同身受,因为“马马虎虎”通常是他们最早学会的成语之一。
从皇朝帝国的传统来看,从秦以来的自上而下的体制,决定了命令由上而下一级一级传递,要求数据也是要从下往上一级一级上报,这中间,不要说刻意编造数据,某个环节的小失误也会带来数据大的误差。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精研明史后,提出明代的数目字管理差这个概念,进而还认为历朝历代的财政缺陷均在于此。
对数字的缺乏敬畏,在大跃进时发挥到了极致。亩产万担粮的消息竟然上了《人民日报》,成立历史的笑柄。
现在虽然不像大跃进时期那么夸张,有些数字的真实性也颇令人怀疑。我比较了解的一家大型国企,某年巨亏,上级主管机构要来审计,大家连夜整理账目,非常辛苦,那种工作精神令人佩服。东方欲晓之际,一群高材生算出了三个数据,分别是赔了80亿,赔了100亿和赔了120亿。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处理,于是问领导。领导采取中庸之道,说取个中间数吧。于是,这家公司一年赔了100亿。
赔了钱想少报,可造出那么多钢怎么还少报呢?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种少报产量行为背后的隐情是,那些因能效低下和制造太多污染而被北京意欲关闭的钢厂,为了满足地方需求仍然开着。
从事钢铁咨询服务的北京梅塔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裁许中波表示,中国的钢产量数字常常被调整,以便与政府公布的政策相符。
这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为了地方政府,继续生产;为了上级机关,少报数字。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日本对中国的钢产量未来的真实性表示乐观态度。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表示,相信随着中国继续进行钢铁行业重组,关闭那些落后的工厂,这种差异……将会缩小。
希望如此!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