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英国保守党党首卡梅伦11日晚就任英国新首相,宣告工党13年执政的结束。43岁的卡梅伦也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前几天大选时,我到英国大使馆体验了一把“现场”,现记下当时所感所想,和诸君分享。(限于要求,无法拍照)

5月7日,应英国驻华大使馆的邀请,我起个大早,到使馆看电视直播,和使馆的官员、商会人士、政治分析家、媒体同行数十人,一起看着天空电视台的报道,等待大选结果出炉。

这里的等待不寂寞,有西式点心,有使馆工作人员亲手制作的水果串,也有英国官员现场解说。不过,对使馆的多数人而言,他们是公务员,不能有党派属性,无论是工党胜出还是保守党得势,他们的工作都是为国家的外交工作兢兢业业的工作。

在西装革履的英国绅士你一言、我一语的解说下,看着一个个议员获胜后发表要为选民利益而努力工作的感言,看着保守党的票数一点点攀升,却又无论如何达不到半数,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好像这个遥远的大选和自己也多少有些关系。

其实,世界是小小的地球村,冰岛的火山灰能让中国国航暂停赴欧航班,英国大选和难脱和中国的干系。当年轻帅气的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大家一片欢呼,无论是使馆的中方工作人员还是英国外交官,看起来都喜欢这个帅哥。毫无疑问,一个对华友好的外交大臣,对使馆开展各种工作还是大有裨益的。

客观地说,在布朗担任首相、米利班德担任外交大臣期间,中英关系的发展还算顺利,没有像萨科奇就任法国总统以来那样大起大落,也没有像奥巴马就任以来的磕磕绊绊。中英关系就像英国人的性格一样,谨慎地往前推进。

对于传说中的中国威胁论,米利班德这么说:“我认同权力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我们不应惧怕权力的转移,而应该积极迎接这个过程,这将是一种相互依赖———西方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西方。”

这是米利班德所说,但他代表的是英国执政党的对华外交理念,显示了对华的有好态度。而今,保守党力压工党,英国的对华外交策略是否会变?

我以为,按照英美国家一般的原则,外交的延续性会保证,保守党会继承工党的外交策略,不会立刻改弦更张。而这次大选期间的辩论,也印证了无论哪个党上台执政,都将致力于推动、发展英国的经济,而不是对外树敌。既要发展经济,那就必须要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搞好关系。另外,中国和保守党也不乏成功合作的先例,双方签署香港回归的协议,便是保守党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所谓。香港这道坎都迈过了,保守党回归执政自然不会给中英关系带来太大的麻烦。

对中国人而言,英国大选的看点不是它将如何改变中英关系,而是它的活力与新意。大选期间,《中国周刊》的朱学东老师曾经约我写一篇自民党候选人克雷格的人物文章。我说,他是黑马,但铁定不能当选首相的。朱老师却说,选择克雷格,不是因为他会当首相,而是在传统的政治生态格局之下,年轻一代,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优势,迅速提高自己在选民中的知名度和支持度也许,这就隐含了政治生态改变的种子。

这个判断有些意思。中国人习惯了成败论英雄的观念,而在西方的政治生态中,失败的参与者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被称为“英国奥巴马”的克雷格,是本次大选最响亮的一部插曲,他让枯燥的、按部就班的政治忽然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街头投票,这带给古老的英帝国很多新鲜元素。

其实,克雷格不能当选是他的幸运,也是英国的幸运。英国还未从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下复苏,政府负债累累,经济萎靡不振,纽约以及一些亚洲国家的大都市觊觎着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英国从日不落帝国至今,经历着不可避免的持续相对衰落,卡梅伦带领保守党执政,能否像铁娘子一样重振大英帝国雄风,还是个大大的问号,对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不用等得太久,等伦敦奥运会开幕时,可以看看英国以何姿态迎接世人。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