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几年,全世界最热衷议论的国家之一便是中国,有关中国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充斥着各国的媒体。

这些关注中国的声音里,有热烈的赞扬甚至不切实际的吹捧,也有语言尖酸刻薄的批评甚至漫骂。我们是个爱面子的民族,对外界的表扬往往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而对批评则深恶痛绝之,认为这是侮辱,是挑衅,对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不可否认,有些批评背后有其战略目的,比如说中国威胁论、黄祸论;有些批评是某家媒体的职业功能所在,比如说美国之音;有些批评是作者不喜欢中国的顽固立场在作怪。但是,也有许多对于中国的批评是善意的、客观的。

赞扬也罢,批评也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多了。我们知道,媒体往往是很功利的、很现实的,它要考虑观众或读者的喜好;同时,媒体的重要功能是监督和批评,因此,批评会赢得受众。随着各国受众对有关中国的问题的关注,媒体自然也加强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意味着对中国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增加。也就是说,海外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增加,表明当地对中国的关注增加。

对中国关注,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政治上,国际热点问题的协调、解决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否退出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军事上,有关中国军费不透明、中国建造航母的传言不绝于耳。

可以这样说,中国有史以来从未和世界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与之相对应,中国所受到的批评也从未如此之多。

其实,批评是好事,至少是对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肯定,恐怕批评者本身也认同这一点。世界上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美国,这缘于它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如今,中国整体而言和美国相比差距依旧很大,这需要认清,但是,和中国影响力增加所相伴的,必然是更多的批评,这个将是长期的、无可避免的。应该注意的是,批评不只是像以前一样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从自身立场出发,会对中国提出批评。

对此,有人戏言,100年前中国挨打,40年前中国挨饿,现在中国挨骂,此话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道出了中国人挨骂的原因。假如中国依旧闭关锁国、穷困不堪,没人有闲心费尽口舌来骂你;假如中国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当然也无心去关心别人是骂我还是夸我。现在,国力上升了,腰包鼓了,自我感觉良好了,可睁开眼一看,骂我们、批评我们的却更多了。

这至少说明,中国在平等地融入世界。

古代的中国,属于天朝上国,中央之国,四周皆属蛮夷,鲜有平等地和外界打交道的经验。作为天朝,属国自然不敢批评,而蛮夷之邦敢说不字将和说“汉与我孰大”的夜郎国一样,遭遇灭顶之灾,自然也不愿自取其辱、自找麻烦。

及至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屈辱的心态仰视西方,民族自信心几乎彻底崩溃,外界的批评不断刺激着中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种心态下,批评可以被看做侮辱,无法以正常心态面对;更关键的是,没有人愿意批评当时的中国,也无需批评,那里有不满,直接搞定满清皇室或地方官,没心思、也没必要和你费口舌。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老大哥一切都是好的,美帝国主义一切都是坏的,美帝的批评当然是有阴谋的、不可容忍的。

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10年(20世纪80年代),西方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中国,赞扬多于批评,同时,中国人也比较谦卑地看待西方;第二个10年,对中国的疑惧和期待并行;第三个10年,中国地位的提高引来各种各样的猜疑,批评和赞扬都很多;2010年,新的10年开始,批评的声音将更多。

这个过程,就像新媳妇嫁入大户人家,初期的甜蜜很快被后来的磕磕绊绊所替代。换个角度看,磕磕绊绊、批评也是好事,至少说明大家不是像以前一样欺负人和被欺负的关系,不是像冷战时期一样相互敌视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此时,批评是不同意见的表达,是排泄怨气的通道,你表示一下愤慨,我表示一下抗议;你说我贸易保护主义,我说你是搞倾销,是伙伴之间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

(挨骂三部曲之一,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