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就中日关系、历史谈话等问题发表观点。安倍就钓鱼岛问题提出日方“遏制计划”,并称中国不能“强夺他国领土”。

  安倍在谈及钓鱼岛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遏制”计划,其中包括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同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联系,并强调美国在亚洲存在的重要性,因为这样能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安倍所言,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不仅仅代表本届日本政府,它代表的日本政界今后可能延续的一股思潮,其关键词为两个字:遏制。

  这,让人不可避免地想起冷战。

  遏制源于乔治·凯南。1947年,已是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凯南化名X先生,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对苏联实行“长期、耐心和坚定”的遏制政策,成为美国“遏制”政策的鼻祖。“遏制”一词也从此成为美国在针对与其意识形态相异的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时的口头禅。美国不仅在苏联解体之前一直将其奉为对苏政策的圭臬,还将“遏制”的范围扩大到伊朗和中国等国。甚至1998年克林顿访华前夕,美国还爆发过一次关于对中国到底是要遏制还是要接触的大争论。

  现在,提出遏制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目标也不是苏联,而是中国。其实,日本对于中国崛起的警惕高过任何其他国家,早在安倍第一次执政时,他就建议日本和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共建自由民主同盟,遏制中国的目的显而易见。而今,随着钓鱼岛局势日益紧张,日本官员的表达更露骨,更直白,需求也更迫切。

  日本遏制中国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傍大款,借助《日美安保同盟》的力量;二是找兄弟,借中国和菲律宾的岛屿争端,拉拢东盟国家的支持。

  既然是冷战,便不是热战,这至少意味着日本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钓鱼岛争端,它在动用各种外交资源,寻找国际社会的支持,孤立中国。笔者做客凤凰卫视《震海听风录》时,也曾强调这一点,在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在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谈判解决问题之前,千万不要轻言战争。

  这是乐观、积极的看法。从悲观、消极的角度看,东亚可能因为中日的遏制与反遏制,滑向冷战和对峙,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曲折的,会有波峰波谷,会有争议、合作;关键之处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两国政府和国民间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产生误判,或者擦枪走火。

  安倍提出这个策略更大的背景是,美国重返东亚。美国的亚洲政策,日美同盟非常重要,奥巴马不会忽视日本,它需要借助日本牵制中国。然而,美国也清楚地知道一个和平稳定的东亚的重要性。因此,它也不会被日本所摆布,而是会在遵守日美同盟协定的基础上,确保和中国的稳定关系。

  总之,美国人不会跟着安倍的遏制调子翩翩起舞,中美关系,自有其运行规律。近年来的日美关系,因民主党的强硬姿态受损,安倍此行,更重要的是修复日美关系,在经济改革、货币宽松刺激等政策方面争取美国的支持,日美需要交易,而日美筹码不多,因此,美国既会考虑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也要平衡和中国的关系。从更长远看,如果日本出笼,对美国的威胁大于中国,这也是美国战略学者们所应关注的。

  至于东盟各国,鉴于历史上的灾难,以及日本对历史的态度,更不会甘心跟着日本走。这方面,中国大有争取支持的空间。

  在此形势下,东亚虽有冷战风险,但可操作空间非常大;实际上,日本所喊的遏制,不像是冷战,更像是冷和平。生意照做,旅游照常进行,在文化层面也进行交流,但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亲近感却不增反降,可能这是未来的东亚局势的特点。这个过程中,官方不应放弃交流,而是更应该做好基础工作,增进沟通。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