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2年,有一套书叫《给理想一点时间》十分畅销。出第二本书的时候,我买来送给高中的老师,她给了读大学的女儿,给我的反馈是,第一本读完,正想买第二本呢,可谓雪中送炭。

给理想一点时间,出自刘瑜女士的文章。原文有这么一段:历史也许会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式前进,某代人可能会在那倒退的一步中度过倒霉的一生,但我相信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很多时候,人类一不小心误会了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或者不够聪明,而时间总是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

毫无疑问,这是智者之语。然而,现实世界人们总是来去匆匆,记得《新周刊》曾有一篇封面报道题为“急之国”,说中国人爱着急——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吃喝拉撒睡都这么急,要给理想一点时间,是极为奢侈的想法。

从2012年开始,焦急与浮躁蔓延到了知识阶层。从重庆事件大家半夜起来刷微博,但方韩之争中本来同一阵营的朋友反目,似乎一下子这个世界必须改变,否则就白在事件走一遭。这几天,很多人神神叨叨地说玛雅人的12月21日世界末日预言,有时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心里慌慌张张的。

前几日,和一位知名学者聊天,这位谭嗣同的老乡激情澎湃。他说必须变革,我不能等了。我要学习谭嗣同,为变革献身。大家都劝他等等,别着急。后此君如何,不得而知。耳边依稀想着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句谭嗣同的名句。

其实,给理想一点时间前面,应该有一句话叫你的理想是什么。不可否认,当今是个物欲横流的庸俗时代,没有英雄,也不可能出现英雄,不自甘堕落、进入下流,就已经是高尚的人了。前些日子,有中学老师出题,问学生学好了地理能干什么,选项里面有一个是为了发大财。出事后,网络上纷纷指责这位老师,可换个角度想,这位老师有点像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小孩子,说了一个人人都追求的、实实在在的目标。

每个族群、每个阶层、每个不同经历的人,都有不同的理想,有的卑微,有的渺小,有的宏大的遥不可及,当科学家是理想,开个小面包店也是理想。这就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境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今天看来,能修身齐家的,就算不错的了。能想着治国平天下的人,少之又少。和朋友们聊天,有人说一个国家理想的实现要靠全民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缔造,也有人说靠乌合之众毫无用处,他们永远只是盯着眼前的一点小利益。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理想是什么?起初,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可换来的是三年灾害和十年浩劫;后来,把理想改为建设小康社会,可30年后却是权贵占据核心位置、生态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

按照官方的表述,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知识阶层现在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是民主、自由,是真正民富国强,而不是民贫国富。我相信,让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也是执政者的理想,但只要不能还权于民,任何美好的幻想都会被当权者的贪欲所腐蚀。

简言之,中国需要成为富强、民主、自由、文明的国家。要实现这些,确实需要时间。过去的十年,是失去的十年;而未来十年,我认为是迷惘的十年,是左中右继续分化整合,继续摸石头的十年。如果未来十年还摸不到石头,以后的事就难办了。

未来10年,前特别关键。按照章立凡先生的说法,没有十年可等,给个两三年时间,就可以看出动向了。

当下,千头万绪,法律人、媒体人、教育者各有观点,左中右各执己见。但凡是总有根本,盲目地引进一个主义不能救中国。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最需要的启蒙;启蒙,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这个观点,来自前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我向他请教巴以冲突的根本解决之道时,他说是教育,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你灌输他仇恨,他就充满仇恨;你教育他善良,他就会善良。对此,我想加一句,如果教育孩子功利、犬儒、没有敬畏,它就不会把理想当回事儿,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启蒙。

启蒙与公民社会的建设,是基础所在,但这个过程很漫长,不能等一切妥帖后再做,理想需要一点点去争取,也需要借助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去推动进步。方韩之争,让社会左中右的分野更加明显,是公民参与社会话题的扩展;重庆事件,则让更多人意识到暗箱政治和集权的社会风险;南方周末一事,则让更多人开始去思考言论的边界和对管理者的限制。

我们无法预知追求理想的路上还有多少风雨,但可以预知的是,只要理想符合人类共同认同并遵守的价值,总有实现的那一天。 

话题:



0

推荐

王冲

王冲

19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专栏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联系我:chonglingw@hotmail.com

文章